赵德峰 山东寿光鸡宝宝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关于“料肉比”的话题:
【料肉比1】规模化肉鸡养殖中,经常会用“料肉比”来评价饲料品质和饲养水平,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绝对化。因为影响料肉比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矛盾的漩涡,让评价偏离正确的轨道。
【料肉比2】“品种”对料肉比的影响是很大的,不管是进口品种、还是国产品种(或者叫杂种),同等情况下,差0.03、0.05、0.1、0.15的料肉比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是由“基因”决定的,任凭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当你在源头上选择了退而求其次时,就不要再去纠结料肉比高低了。
【料肉比3】不能忽视“体感舒适度”对料肉比的影响,这里边的关键点是空气质量和“冷、热”的问题。规模化肉鸡养殖,一些出类拔萃的生产指标都是“走钢丝”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环控上牢牢把握令鸡群最舒适的那条“温控曲线”非常至关重要。把握好了,饲料转化会很理想,把握不好容易受到冷应激而诱发疫情,反而得不偿失,这也是很多场家不敢尝试“温控走钢丝”的根本原因。
【料肉比4】“日龄”对料肉比的影响也很大,即使是同样的品种、同样的饲料,在不同区域,受市场需要和养殖习惯的影响,由于密度不同、饲养日龄不同(38天~48天不等)、出栏体重不同,维持需要也大不相同,这就严重影响到出栏后料肉比的计算结果。有时候养殖场不得不用“性价比”取代“料肉比”,以谋求并精算更大的养殖利益。
【料肉比5】“饲料质量”对料肉比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过去经常被忽视,总在饲养管理上找问题。随着高档料、中档料和低档料的分化,不同饲料质量下的料肉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你煎饼卷大葱,能和饼卷鸡蛋、饼卷肉去比较吗?
【料肉比6】“疫病”对料肉比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很不确定的。发生过疫情的鸡群,均匀度不好,体况不好,抓鸡时应激死亡增加,运输时路耗增加,这都大大影响到出成和料肉比的计算结果。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不要有碰瓷的心理。屠宰厂再傻,也不会傻到往链条上挂死鸡。
【料肉比7】“饲喂程序”对料肉比的影响,也是精细化管理中的重大发现,这牵扯到上料、匀料、控料的问题。让鸡的胃肠道在得到适当休息的同时,工作起来更规律、更有力,从而不断提高饲料转化的效率。
【料肉比8】“光照”对料肉比的影响也是被实践证实的“真理”,从白羽肉鸡进口那天起,我们就知道了间歇性暗光制。这种能提高肉鸡生产力(7%左右)的技术却没有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他们过多地考虑到间歇光照和暗光照给饲养管理带来的“麻烦”,从而“故意”牺牲了部分生产力。
【料肉比9】“屠宰”对料肉比的影响,按照屠宰常规来讲,屠宰“出成”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数据,这个数据与鸡的品种、体重、健康状况、控料情况、运输距离、天气等有关,理想情况下应该在3.5-7%之间。随着屠宰“潜规则”的诞生和演变,屠宰出成不再客观,而是根据主观意愿随便加减,大都在1-3%之间,个别还有杀亏的情况,这就违背了原本“杀胴体”的初衷,制造了太多的矛盾和不信任感,拉了市场经济的倒车。
【料肉比10】严格来讲,料肉比是一个专业指标,这里面有差异,但不应该有水分,这是规模化肉鸡养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和目标。要是受一些非专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重大差异,料肉比就不够精准了,也就没有说服力了,这对推广精细化管理毫无实际和实用意义,值得大家警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