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呈现新的流行态势
根据调研,本轮疫情整体呈现区域散状暴发和扩散,2023年9月在安徽和江苏等地点状发生;10月开始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域性暴发并向外扩散;11月之后,华中和华南多地开始暴发;12月份进一步向西南等地扩散,小规模场户发生率高、损失大,推动了生猪产能去化。
02 呈现新的流行特点
本次疫情临床表现复杂,但整体没有造成养猪产业的“伤筋动骨”;感染情况复杂,检测出的嵌合或者混合感染比率较高,难以早发现,局地一些长期稳定的场线也出现感染情况,从临床症状不典型猪只中可检测出高载量病毒,环境污染严重,猪场区域、猪舍内外小环境等病毒检出增多,难以处置,造成巨大损失;即使鉴别为野毒单独感染的案例,发现时污染面已经较大,难以“拔牙”。
近来,气溶胶传播引起大家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短距离气溶胶传播确实存在。部分区域,因为周边疫情大量发生,造成“大水漫灌”,导致场区难以幸免,且在场内外环境中都可以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临床实践中,空气过滤能降低非洲猪瘟感染几率,但不能完全避免感染发生。猪场本身的生物安全防控能力是决定非瘟防控的关键因素。
03“麻花重组”病毒牵动人心
据报道,重组病毒有10个片段来自基因I型、10个片段来自基因II型,交替重组,类似“麻花”,对猪只具有高致病性和传播性,且以基因II型为基础的减毒活疫苗无法保护猪只免受重组病毒的感染。虽然临床上反映疫情严重,无论是强毒或弱毒单纯感染案例,还是混合感染案例都难以处理,损失较大。但从官方、专家和临床一线反馈,所谓的“麻花重组”病毒案例,其实与混合感染的案例特征基本一致。临床常规防控方案基本上还是管用的。临床监测数据表明,早在本轮疫情暴发前,相关的嵌合病毒就有一定的检出比率,且本轮疫情暴发时,临床嵌合病毒的检出并没有剧烈的变化。另外,该病毒早在2021年末和2022年初就在不同省份被发现、报道,因此,所谓“麻花重组”病毒不是本轮非洲猪瘟疫情暴发的主因,但需要持续关注,同时不要将临床混合感染和“麻花重组”病毒感染情况相混淆。
二、非洲猪瘟防控策略基本没有变
01 防控方式和方法基本没变
多位行业专家明确表示,虽然临床疫情复杂了,难以防控,但是嵌合病毒不是引起当前疫情区域流行的主因。整体的认知就是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传播方式、感染途径、临床检测方案、病原本身、防控策略整体上没有变。局部区域疫情严峻,是因为生物安全“赤字”或者局部区域“大水漫灌”导致的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严格按照官方推荐方案、专家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原有防控系统上进行完善,非洲猪瘟整体可防可控。长期低迷的猪价以及年末寒冷天气,让当前非洲猪瘟防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近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畜牧业协会和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就当前的非洲猪瘟疫情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案进行了指导(图1),具体的文件可以自行查询或者联系作者索要。整体的防控方案和思路与行业共识一致,非常具体和贴近实际情况,具有指导意义,主要是突出了对复杂非洲猪瘟感染情况进行季节性防控。
图1 不同方面提供的防控方案
不同群体针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态度没有变(表1)
02
表1不同群体对非洲猪瘟疫苗常见心态
三
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非洲猪瘟局势
01 明确形势,科学检测
明确当前疫情可防可控。在合适时机,合适部位,采取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样品,及时、妥善地送样,通过科学检测方案,早发现,早报告,助力非洲猪瘟防控。不要被一些文献牵着鼻子走,非洲猪瘟病毒确实有变化,但是其防控整体方案还是可行的,因此大家不需要太担心;
02 抓牢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
复盘和重铸生物安全防控系统,树立生物安全防控的信心,努力偿还“生物安全债”,论持久战,长期主义;常练常新;以人为本,人性和流程相匹配;严抓过程管控,引入过程反馈监督机制,例如智能设备的运用等;制度性检查和审计;生物安全文化建立;
03 经营性“防非”
猪价上不赌行情,“防非”上不碰运气,打造“不怕非洲猪瘟”生产模式。选择灵活的生产节律,测算不同非洲猪瘟疫情下对生产的各种影响。在非洲猪瘟防控“红线”的基础上,要抓牢经营成本底线,从猪苗健康、生产节律和计划、生产性能、饲料营养管控、健康管控、死亡率管控、药苗管控、检测系统提升和环保管理等综合提升生产水平;在低行情下苦练内功,增强体系化建设,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04
高效复产
发生非洲猪瘟后,首先按科学方案处置,降低环境污染,要针对生物安全问题进行生物安全改造和人员培训落实,针对污染问题进行专业洗消,场区生产或者生物安全改造中需要注意靠体系“防非”,不靠“孤勇者”,整个场区做到区域防交叉管理;同时优化生产模式,利用当前种猪低价情况,优化生产计划;复产洗消时在外部准备猪群,做到“复产即分娩、即满产”;彻底和弱毒决裂:快速处置,保持猪场的净化状态,母猪场千万不能“带毒生产”,可以利用相关母猪的残值培育健康的后备,以免得不偿失;低成本获得母猪:掌握“种肥母猪”低成本转换的关键点,甚至从小仔猪开始培育;选择合适的入手时机;低成本代养模式:选择良好生物安全的场线代养种猪;预估各种可能的风险,建立风险紧急应对方案,处于不败的境地。
审稿专家:章红兵、孙元、张交儿、梁宁、王恩慧
编辑:冯亚敏(河北方田) 王子敬(哈兽维科)
审核:仇华吉
专家点评
距2018年国内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至今已逾5年半时间。由于初期错过了最佳的控制时机,导致疫情快速在全国蔓延。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流行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明显,且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呈现复杂化,包括基因Ⅰ型、Ⅱ型野毒株、自然变异毒株及人工缺失毒株等。更为棘手的是,目前现地检测到大量的基因Ⅰ型和Ⅱ型嵌合重组毒株。从2023年冬季北方地区的检测数据看,嵌合重组毒株的检出占比达到50%以上,尤其是疫苗毒感染后,清场的风险急剧增加,给非洲猪瘟的防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根据2023年冬季疫情呈现的新特点,陈芳洲老师从客观(气候、地理)和主观(生物安全债)两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有助于养猪从业人员找准方向,抓住关键点。非洲猪瘟防控的底层逻辑仍未变,科学、简单、高效、人性化的生物安全体系仍是最佳选择。猪场应根据所在区域流行的毒株类型、猪场存在的短板进行针对性的补强,尤其要加强实验室的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能力。及早发现病毒是猪场能否处置成功的关键之一。
如何在当前日趋复杂的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下,抓住主要矛盾,有效防非?陈芳洲老师从检测、系统防非、经营性防非、科学高效复产四个方面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希望养猪从业人员在深刻领会文章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猪场实际,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非洲猪瘟防控能力。
文章来源于:猪易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