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是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鸡群高水平的遗传性能,而确保鸡群健康生长发育是实现蛋鸡群高产稳产的前提。蛋雏鸡出壳后的第一周是蛋鸡一个养殖周期的基础,这个阶段关系到蛋鸡后期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非常关键。为雏鸡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育成期与产蛋期实现耗料低、死淘少、产蛋多、效益好的目标。给雏鸡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不外乎从温湿度、饲喂和饮水、通风饲养密度、光照、淘汰病弱雏、药物保健这几方面进行调控。
三、密度
雏鸡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跑来跑去是它的天性,如此才能健康。因此,育雏期密度不要过大,不要让雏鸡拥挤在一个笼子里,采食饮水都要争抢,很快造成大小不齐整、均匀度差,而且还容易生病。密度降低,可能感觉养殖成本加大,但最后算经济账还是划算的。少生病、料比低、少用药,才是真正降成本。
四、通风
育雏期不能密闭过于严实,从第一天开始,就微微通风,让舍内空气新鲜,也让雏鸡适应通风管理。这样,后面降温就相对容易,日龄大些开风机,鸡群不容易感冒。如果育雏期密闭过严,没有空气流通,鸡群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等到日龄大些,感觉到鸡舍氨气味重或者想要降温就不好操作了,最终发生一开风机就感冒、不开空气质量差和鸡舍缺氧,从而矛盾凸显、管理难度加大。所以,让雏鸡从第一周适应通风,雏鸡的体质也能对抗冷应激。
五、采食和饮水
雏鸡进入鸡舍前,饲养员一定要提前把水准备充分,无论用水线还是小水壶,都要提前装好水,让水温和室温达到一致,不能让雏鸡饮用比较凉的水。雏鸡出壳时间较长,加上长途运输,已经接近脱水状态,所以必须要及时饮水。假如前面所讲,鸡舍温度过高,雏鸡不适应,趴着不动,不喝水,就会影响成活率,影响生长速度。
饲料不用着急添加,等雏鸡饮到水、开始起来活动。跑开了,再加料也不迟,不必早早地就把料筒放满。早早地吃料,影响卵黄吸收,且容易损伤脾胃;先饮水后吃料,容易消化,这些都是细节管理。如果早早地把料筒放满,一天两天吃不完,在育雏舍高温高湿条件下,饲料就容易变质,产生霉菌。所以要执行少喂勤添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图省事,一次性加满。
有时候一个细节的变动,就会影响后期鸡群的状态,实践中经常见到同时引进的鸡苗,经过几天的饲养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基本上是因为管理细节上的差别。
【版权声明】来源:家禽科学。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