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冬季,多地开始非瘟蔓延且开始流行的弱毒株,弱毒株具有水平传播能力强、潜伏期长、带毒排毒水平低、排毒持续时间长且无规律、临床呈现隐蔽性强、早期实验室检测与临床监测较难等特点,给临床紧急处置带来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早发现感染猪并快速净化,养猪同行在不断探索最佳的采样方式与检测方法等。基于临床一线总结发现:在某些案例中,尾尖血样品检测结果与其他样品如咽拭子、口鼻拭子、肛拭子、前腔静脉血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 01
实践经验:行业普遍认为尾尖血样品在检测非瘟时具有较大优势,其中原因在于:
病毒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通常血液样品中病毒载量更高
ASFV在感染的猪体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主要存在于血液、免疫组织等特定部位。在ASFV感染初期,病毒会在淋巴组织和脾脏等器官中积聚,并会产生病毒血症,故采集的血样中含有更高的病毒载量,因此更容易被检测到。
相比之下,感染初期,由于排毒的不规律性,病毒在口腔、咽部等部位的载量低;而咽拭子和口鼻拭子样品也面临着更多的干扰因素,如猪只进食或饮水后,病毒在上呼吸道被进行了一定稀释、降解、排出等。因此,咽拭子、口鼻拭子等样品通常检测CT值较高,对某些排毒量较低的弱毒感染毒株而言,检测结果可能会有假阴性,出现漏检。当然有时候也会弥补尾根血的不足。
采集方法的可操作性及防污染能力
血样通常更容易用于各种检测方法,如PCR或ELISA,因此采集尾尖血和前腔静脉血等方法都能满足不同的检测需求。然而,在实际疫情处置中,采集前腔静脉血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所需操作人员较多,技术要求高等导致的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面大,故一般只在淘汰猪只进行采集,以获得对猪群感染情况的评估。
同样,咽拭子和口鼻拭子采集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这是由于样品采集的过程本身对猪只造成的不舒适性(想一想咱们新冠采样鼻腔样品的痛苦经历吧!哈哈),猪只在第一次采集会出现抵抗动作,重复采集的难度更大。另外,由于唾液样品的无色性质,是否采集到足够的量,采集的样品是否真实,在没有一对一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漏样的风险。
相比之下,尾尖血采样对猪接触少,造成感染概率低,操作简易,人员只需要简单培训和正确消毒后,基本都能采集到足量的尾尖血拭子。
# 02
临床案例证实:对某些弱毒株而言,尾尖血样品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拭子样品
对出现临床疑似异常的40头猪,分别采集尾尖血拭子、咽拭子,并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单独检测尾尖血样品的阳性率(17/40)约为单独检测咽拭子(8/40)的两倍,而尾尖血+咽拭子的组合样品的检出率(22/40)更是远高于单独的尾尖血或者咽拭子。造成检测的差异性原因可能如下:
Ⅰ猪只已感染但检测结果阴性:与采样部位有关,但也与本次流行毒株的排毒特征有关,某些弱毒株在感染初期所有部位的样品都不易检出,且持续多天检测阴性,而一旦检出即为强阳性(CT值在25左右)的特点。
Ⅱ样品质量:尾根血采样,样品质量会更高,会确保每份样品都采集到了足够量的样品,而咽拭子可能会出现不合格的样品。
Ⅲ排毒规律:有的感染猪先在尾根血中排毒,而有的先在咽喉部位排毒,并非一定是咽喉早于尾根血。
# 03
对当前弱毒株采样与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如下建议:
Ⅰ需要更加了解弱毒株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猪和间接接触感染物(如饲料、水、工具等)进行传播。冬季北方大平原地区疫情多发,也与空气中的粉尘带毒(需要病毒载量较大)有关。
Ⅱ猪场的日常普采和疫情处置时期,首选尾尖血采样,因为这种样品含有高病毒负荷、在感染早期更敏感、操作更便捷安全的特点。
Ⅲ出于基本的生物安全原则,如非必要,不选择口鼻拭子和咽拭子。一定要使用这两种采样方式的情况下,为提高检测准确性,有部分环节可以做出适当的改进。
Ⅳ根据临床需要,可以申请采集前腔静脉血样品。使用这种采集方法,疫情处置小组首先需要评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 04
结论与建议:
总得来说,尾尖血样品在ASFV检测中具有较大优势,但是要注意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样品,另外对于感染弱毒猪的场,建议使用高敏感性试剂盒,必要时单独检测(不能混检),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采样和检测时,应当遵循相关的防疫准则,防止样品交叉污染,避免因样品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带来的错误性淘汰损失。
(来源: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