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配方中玉米使用量在50-70%,每年秋季是新玉米开始上市的季节,在新玉米开始使用时往往伴随蛋鸡出现采食量高、体重下降;肉鸡料肉比升高、饲料便、肌腺胃炎等症状。所以,很多人都在谈论新、陈玉米如何使用问题,今天粗浅谈谈我对玉米的认识。

一、基本认识

玉米按品种特点可分为胶质型、半胶质型和粉质型。一般认为胶质玉米适合做禽料粉料,颗粒料有一定粒度玉米碴也有利于肌胃健康。粉质玉米更适合做猪料。

水分

水分是影响关于玉米品质最大的因素。配方中的玉米水分都是以14%(安全水分)计算的,水分每增加1%会导致日粮代谢能降低37千卡/公斤左右,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也相应降低,同时动物采食干物质减少,进而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尤其东北寒冷的冬季,机体需要把饲料中零度以下的水加温到41度排出体外。

容重

容重是接收标准中重要指标。同品种玉米容重指标代表玉米的成熟度。养分由基部向上输送,越到顶部成熟度越差。成熟度差及破损粒较多的玉米则容重低,容易受霉菌侵染。在同等水分条件下,玉米的容重比较才具有意义。容重越高越偏向于胶质型玉米,在实验室条件检测粉质玉米含有更多淀粉含量,认为代谢能更高。实际饲喂效果是容重越高生产性能越好。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在实际检测中常和霉变粒不成正比,收储时天气和仓储条件对霉菌繁殖和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影响更大。霉变粒,2009年玉米质量指标中生霉粒包括在不完善粒中,2018年新修订GB1353-2018中把生霉粒改为霉变粒,并单独列为一项指标,可以理解霉菌毒素危害越来越被重视。

生霉粒指的是粒面生霉的颗粒,其外观常表现为红、黄、绿、黑等斑点或菌落。许多内部霉变的玉米在表观上看却仍旧是完好的,霉菌的潜在性也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霉菌广泛存在,能够感染一切动植物,可以污染玉米的霉菌种类就有20多种。

霉菌毒素的来源

霉菌也会降低玉米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但是其危害作用却远远小于其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同一种霉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霉菌毒素;不同的霉菌也可以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目前存在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它们在玉米的生长、收获及储存期间均可能产生。常说的田间霉菌毒素和仓储霉菌毒素在实际生产中分的并不严格。

玉米脂肪酸值

脂肪酸值变化与储藏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50),随玉米储存期间温度升高或湿度加大脂肪酸值也升高。机械烘干的玉米,烘干后脂肪酸值平均降低3mgKOH/100g。由于发热、霉变是造成脂肪酸值升高的主因。

烘干前如果粮堆发热及烘干过程中出粮温度高于60℃,就会导致关于玉米颜色发灰,脂肪酸值增大。通过检测脂肪酸值判定玉米储存时间有时偏差较大,新玉米烘干有的也可能达到40 mgKOH/100g。温度和湿度升高,霉菌生长更加旺盛,玉米胚中的脂肪酸值提高不大,而其它部分则显著提高。这是由于霉菌在胚中生长更加旺盛,分解利用了胚中的脂肪酸。破碎的玉米增大了玉米粒中脂肪与空气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脂肪酸值更易升高。不完善粒危害常被低估。

粗蛋白质

蛋白质不是使用玉米的主要目的。玉米蛋白质质量低,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粗蛋白质换算系数为6.25。但是玉米的粗蛋白质换算系数应为6.0或更低。玉米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只有50%~7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和色氨酸。在四种蛋白质中,以醇溶蛋白(占50%)品质最差,其次是谷蛋白(占40%),而清蛋白(占5%)和球蛋白(占5%)品质较好。玉米醇溶蛋白的氨基酸平衡性差,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玉米副产品蛋白有和玉米类似优缺点,所以,玉米副产品在使用时应控制在配方中总量。

能量

玉米被称为能量之王(美国、中国玉米豆粕型日粮,欧洲不是),由淀粉和脂肪主要提供能量。淀粉含量在55-70%,粗脂肪含量在2.5-4%。淀粉、脂肪含量决定玉米能值高低。生长期、脱水方法的能值影响明显,山东玉米比东北玉米代谢能20-50千卡/公斤。

玉米中的抗营养成分——直链淀粉

玉米中能量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淀粉常以白色颗粒状态存在于细胞中,叫淀粉粒。淀粉粒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有秩序集合而成,直链淀粉在内,支链淀粉在外,表面有少量蛋白质(主要是醇溶蛋白)、脂肪酸和磷酸。

玉米淀粉中含有约28%的直链淀粉和72%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抗性的一种,它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但在大肠中可被大肠菌群发酵利用。因此,抗营养物质——直链淀粉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玉米的消化利用率。

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会降低消化率。玉米是具有后熟生理的作物,其后熟期大概需要4-8周,因此新收割的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很高,要储存一段时间经过后熟期才可以使用。后熟期过后,进入陈化过程,水分降低的同时玉米淀粉的结构也会发变化,储存越久抗性淀粉含量越高,此时要注意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尽量减少玉米的储存时间。

对陈玉米的认识

陈玉米存在哪些问题?这是相对经过后成熟以后玉米而言的。经过2-3年储存后玉米的变化:

1、淀粉变形,俗称的淀粉老化,消化率降低,脂肪酸值提高。代谢能降低50-100千卡/千克。

2、B族维生素损失,色素减少。表现为蛋壳、皮肤颜色浅。

3、霉菌毒素有不同程度提高。

4、适口性差,粉碎后含粉率增加,降低采食量。

对新玉米的认识

新玉米存在哪些问题?1、水分普遍偏高,水分含量不稳定。2、缺少后成熟过程,部分多糖带来消化问题。3、霉菌活跃,霉菌毒素有的含量偏高。

应对新玉米措施:

1、分清是否是新玉米带来的问题。9-10月份雏鸡是种鸡高温季节产的种蛋孵化的,9-10月份早晚温差大等因素造成的肠道问题和开始使用新玉米时间重合,有误判可能。一般认为水质污染或高温高湿育雏是腺胃炎等肠道发病原因。

2、控制玉米水分,从配方营养、成本角度考虑,玉米水分高通过油脂补充能量和采购价格稍低都不如直接使用14%水分玉米合算。水分增加霉菌更活跃。

3、霉菌毒素需要根据监测数据决定是否使用脱霉剂,最好方案是使用霉菌毒素不超标玉米。

4、关于大分子多糖,豆粕知道是棉子糖族水苏糖有负面作用,玉米中具体是哪一种大分子多糖暂时还没有具体深入研究。做好肠道健康保健方案;延后使用新玉米和新、陈玉米按比例过渡使用可行。

我跟踪2个较大的饲料公司,颗粒料和粉料都生产,每年9月底开始使用当年晾晒新玉米,在蛋鸡、肉鸡方面没有使用新玉米出现的肠道问题和生产性能的降低。在判定问题的真实原因后采取措施更有针对性。

以上是对玉米的一点简单认识。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版权说明】来自:龙昌亮哥。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