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牛的培育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诸多因素之一。国际上对于后备牛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意见,部分国家认为二月龄犊牛到第一次产犊前的牛称之为后备牛,有的国家认为从出生到第一次产犊前的牛称之为后备牛,我国大多采用第二种划分标准,即初生后到第一次产犊前的牛统称为后备牛,这一时期大约持续22~27个月。后备牛是成年牛群的基础,合理正确的培育后备牛,不仅可以增加奶牛的使用年限,也可节约饲料成本,提高产奶量,增加奶牛场的经济收入。后备牛培育的总体要求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以适宜成本,培育出体质健康、各器官协调发育优质的后备牛,具体目标是体重(日均增重800g左右)、体尺、消化系统、泌乳系统等协调发育;14~15月龄达到配种标准,体重375kg,体高127cm;23~24月龄产犊,体高136~140cm,体重570~620kg,体况评分3.5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国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饲养标准,使后备牛的饲养科学化和标准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后备牛的生长潜力。
犊牛是指从出生到6月龄的小牛,是后备牛生产的第一步,也是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犊牛的生长发育状况不仅制约着配种年龄而影响世代间隔和遗传改良进展速度,还直接影响着产奶量和使用年限,决定奶牛的终生利用价值。我国犊牛的平均初生体重为36.3kg,60%的犊牛初生重介于34~40kg,犊牛初生重会受遗传、胎次和性别影响,母犊牛的初生重平均比公犊牛初生重低3.0kg,头胎牛生产的犊牛平均比经产牛生产的犊牛初生重低2.64kg。犊牛哺乳期日增重在700~900g,在该日增重内的犊牛比例达47.7%,犊牛的日增重与犊牛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环境以及温度有关,南方犊牛的日增重显著低于北方犊牛的日增重。此外,断奶后日增重还与哺乳期的长短有关,哺乳期越短,断奶后犊牛日增重越小。2018年我国犊牛成活率已达到96%,哺乳期犊牛最大的致死原因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其中以肺炎和腹泻为主。哺乳期犊牛腹泻主要集中0~3周龄,该时期患病犊牛占12月龄前后备奶牛腹泻的91%;肺炎主要发生在哺乳期犊牛,该时期患肺炎犊牛占12月龄前后备奶牛肺炎的44.8%。由此可见,控制该时期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后备牛培育的关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