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营养
刚断奶的仔猪在群体地位和心理上都不稳定,这是由于失去了母亲,并受同窝伙伴的行为干扰。它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别于窝仔猪的环境中,因此不得不重新建立自己在群体中的位次。
4周龄刚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还远没有发育完全,故断奶后要求有一段时间适应。断奶过程使消化和吸收能力的发育延缓,如果管理良好,断奶仔猪几天就可恢复;否则,会持续几周。
对于断奶猪一定要:
增加肠道容积
增加消化液的量:酶、盐酸、碳酸氢盐和其它化学分泌液
提高控制这些消化液的机能
增加小肠粘膜的吸收功能
越早断奶的猪其适应期越长。仔猪的饲养一定要促进肠胃本身及其消化机能的发育。
由于饲料采食量低,断奶后仔猪生长率会明显偏低。营养的应激影响到仔猪抵御疾病的能力和整个健康状况。因此,增加早期采食量对饲养员而言是一个挑战。
6.1 断奶前饲养
各种开食料有很大差异。产房许多小猪不到12日龄不吃饲料,并且不到17日龄不会吃到显著量的开口料。然而,小猪有个奇怪的倾向:喜欢吃泥炭。泥炭这种物质没有营养,但可作为增加采食量的载体。注意:泥炭一定要做到无菌。仔猪料只能使断奶重稍有提高,大概0.5磅左右,但它有助于保持断奶后肠道消化饲料的适应性、断奶后的饲料采食量和生产成绩。
6.2 群体影响
仔猪习惯了同时被母猪饲喂,并在断奶后喜欢保持这种集体行为。通常它们模仿同窝的其它仔猪的采食行为。因此,最好让所有仔猪尽可能一起采食。料槽类型及开口非常重要,若料槽结构允许仔猪面对面抢食,可明显增加采食量(铸铁或水泥圆盘料槽使用有利于猪只采食量增加)。
6.3 食物的消化力
提高断奶后日料的消化率对于提高断奶后饲料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是一个关键因素,同时,可以减少消化疾病,药物花销及死亡率。提供大量非母乳来源营养物质的食物会导致整个消化系统的未吸收食物量增加,消化率下降。同时也给有害生物体激增提供了机会并明显改变肠道菌群。这些变化通常导致肠道损伤,也就是说,低水平的消化酶和较低的营养吸收能力。因此,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饲料,这一饲料能被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的仔猪所充分消化。
6.4 饲喂频率
哺乳期,猪习惯少量多次采食,每隔一小时吮乳一次。断奶后,由于群体和心理上的影响,猪只不再对生活感到有趣。定期吸引猪只到料槽前对增加采食量是有效的,尽管总是只有一点点饲料(每次25克或更多)。同样的,仔猪料槽样式对吸引仔猪也非常重要。当他们看见、听见别的猪咬食料槽时也来采食少量饲料。
6.5 食物形状
仔猪要从已经习惯的流体食物改吃固体食物。因此,食物的形状对断奶后也很重要。试验证明,粗粉状、柔软的小颗粒比大的或坚固的颗粒更易于仔猪咬食。然而,粉状饲料易浪费。若采用干料,建议采用2毫米的柔软细粒。
随断奶日龄减小,食物形状更加重要。饲喂粥状湿料可提高早期饲料采食量25%。这种技术适用于所有的猪只,不论断奶日龄大小。
6.6 新鲜度
若一次存放大量饲料在猪只面前,则新鲜度和可接受性降低。当料槽中装满饲料,仔猪流出的唾液会使饲料结块。这样的饲料猪只拒食并很快腐败。另一方面,猪咬碎食物后只吃其中的颗粒料,不吃粉料,同样会使饲料很快发霉腐败。虽然少量勤添克服了许多新鲜度的问题,但料槽设计和管理,以及饲料储备同样影响着新鲜度和采食量。
6.7 食物的彻底更换
若食物改变得太快,会使饲料采食量暂时降低。尽管可用选择饲料的方法使猪只逐步改食全新饲料,但它在各种情况下都不会十分有效。绝大多数农场以4天为限逐步更换饲料是最常用的方法。
6.8 料槽设计
设计自由采食的料槽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饲料浪费。正确设计的送料斗应让猪只吃到从送料斗储藏部分稳定流下的颗粒料。
新的圆形煎锅状料槽对于鼓励猪只同时采食的效果确实比直线开口的料槽更好。当采食或在煎锅状料槽中倒入少量新鲜饲料时,猪只偶尔会拱动障碍物,因此,一天两次在圈中放入圆形可活动的浅盘可增加早期采食量。各种类型的料槽每天应检查其正确功能、干净与否,任何沾有粪便、尿液的固体饲料应及时清除。由于送料斗中的垃圾会很快腐败并使采食量降低,因此每天要清除干净。
6.9 饮水的供给
饮水器的数量、样式、位置和流量都影响保育舍猪的饮水和采食量。在猪逐渐适应陌生的保育舍环境时,低饮水量对新断奶猪非常危险。水的充足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鸭嘴式和滴水式饮水器正在被广泛使用,它们有优良的供水能力。若小猪通过咬的动作压上一个杠杆就可操作的“咬式”奶嘴饮水器则更受欢迎。每10头小猪一个奶嘴饮水器较为理想。
理想的奶嘴状饮水器可据7公斤和25-30公斤的仔猪需要来调节高度。如果现场不可能,那么饮水器可安装在以下高度 :
若猪只出现脱水问题(临床症状为双眼深陷的初期症状,耷拉耳朵,嗜睡等),要及时给猪提供更多的可饮用水,如“立式饮水器”中装满清澈的水或电解质溶液。然后更换饮水器的类型,使之便于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