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猪企纷纷公布7月份的养猪成绩。通过对比猪企们公布的7月份生猪销售价格和生猪养殖成本可以发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猪企的生猪售价超过了成本线,这也意味着,养猪规模越大,卖的猪越多,亏得也就越惨。

      于是,在这样一个猪价下行的周期,更多人又开始注意到家庭农场这一养殖主体的明显优势:规模小、调整灵活、人工成本低……

      其实,业内关于规模猪场和家庭农场谁的优势更大?谁会成为未来养猪业的主力军?两者占比会怎样分配?这些讨论从未停止,然一直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不管行业的格局如何变化,一定是“成本领先、效率领先”者胜出!但是就成本而言,家庭农场或者说中小规模猪场在很多层面却存在一些先天的、无法弥补的缺陷。例如采购成本高、技术创新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数字化管理工具掌握差、生物防控能力差等。而通常讲的围绕“种、料、病、管”多纬度进行的降本措施,对于家庭农场而言,一般都干不过规模猪场,这不是偏见,而是事实!

      种: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有业内人士做过测算,种猪基因在养猪降本增效方面还有1元/斤的潜力可以挖掘,育种控制着生猪养殖的天花板。但是育种工作投资大、周期长、壁垒高,一般都是大型猪企的专属,在这一方面中小规模猪场与规模猪企有着天然的屏障与差距。据统计国内一些大型养猪企业的PSY已经达到了25头以上,但家庭农场平均仅有18头左右,一头母猪产的断奶仔猪差距就有10头之多。除了PSY,优质的品种从生长速度、抗病能力、料比等方面表现都更加优秀,这些差距最终都会显示在成本上。尽管一些大型猪企的种猪也会外销,但是一般前20%的优秀种猪都是自留!所以就这一点而言,中小规模猪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料:饲料是生猪养殖中最大的成本支出项,约占总成本的60%-70%,牧原、新希望等养猪巨头,谁不是把饲料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上?此外还有很多规模猪场尽管没有自己的饲料场,但是因为规模足够大,也在利用“代加工”的方式降低成本,并实现“营养定制”。“自给自足+营养定制”的模式,让规模猪场在饲料层面的降本成果非常显著。

      再反观家庭农场猪场,因为规模小,没有集采优势和议价权,加之对饲料营养知识了解不充分,所以只能被动选择质量一般、价格更贵的饲料产品,仅这一项上,中小规模猪场的头均养猪成本就要比规模猪场多出上百元。

      病:成败在防疫!疫病对一个猪场而言关乎生死。当下我国猪场疾病情况复杂,非瘟已经常态化,但时有点状散发,蓝耳、腹泻老病新发,并且病毒变异情况越发复杂,而随着疫病发生发展形势的变化,防控手段也应随之调整。但是中小规模猪场由于信息接收相对滞后以及专业水平受限,疾病防控措施往往跟不上疫病的变化趋势,并且同样因为没有集采优势,其使用的动保产品、疾病治疗药物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对较高,所以疾病的防控与治疗成本也是中小猪场与规模场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效益在管理!对于猪场的管理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仅仅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就包括品种、环境、营养、设备、人员等等,要想养殖效益最大化,需要有过硬的知识或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而规模猪场都在进行标准化作业流程,尤其是最近两年规模猪场大上“智能设备”,将不可控因素降至最低,为高效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智能化、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很多时候对于中小规模养殖户而言,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电子化操作都是可望不可即……


      以上种种,都是家庭农场难以逾越的障碍,也牢牢地限制了其“再降本”的能力!

      有人会说,家庭农场的优势也很明显,责任心强、人工折旧等都可以忽略……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思维: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弥补劣势?这样家庭农场是不是更具竞争力?

      如何让家庭农场弥补“种、料、病、管”方面的劣势,获得稳定的盈利能力?关于这一点业内倒是形成了及其一致的认知:学会借势、借力,借助专业化平台的力量来为自己赋能,助力提效降本!

      正如业内很多学者所言,未来家庭农场的发力一定需要嫁接综合服务型大平台,其中综合服务平台负责整合生产资源,输出各种服务,服务家庭农场专注于生产,并且能够落地执行。而家庭农场则负责发挥其责任心、高效率、低管理成本等优势,两者合作分工,这才是最佳CP!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