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海关12360热线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对养猪业危害甚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在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该病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01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介于痘病毒和虹彩病毒之间的特征,该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5℃30min或60℃10min即可使其灭活。但在冷冻保存的感染肉类中,病毒可存活数月,感染猪排泄物、血清或血液中的病毒在4℃条件下可存活1年以上。对pH变化和干燥的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但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最有效的消毒药是10%苯及苯酚。 02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病毒自然感的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疣猪、丛林猪和大森林猪。病毒能在软蜱中经卵和交配等传播,家猪和疣猪可经感染软蜱的叮咬而被感染。蜱、虱和蚤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和传播媒介。贮藏宿主的唾液中病毒滴度较高,通过吸血可以向猪传递病毒。猪之间主要经食物或呼吸道感染,病毒侵入血液并吸附于血细胞上而迅速散播至全身。非洲猪瘟病毒传入无病地区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有关。 03临床症状 1、潜伏期: 一般为4-19天,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2、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前者通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至40-41℃,稽留热3-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白细胞减少。同时患猪横卧、乏力,耳、四肢、腹部皮肤呈现紫红色或点状出血。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咳嗽和呼吸困难,病猪后驱麻痹,不久处于濒死状态。有的出现鼻、口排出黏液和肛门流血。妊娠母猪流产。通常于发热后1周左右死亡。本病在新疫区主要呈现急性症状,死亡率达80%-100%。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前者主要以呼吸道症状、流产和低死亡率为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死亡率的高低和病程的长短可能有差异。康复猪增多,但康复猪多带毒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慢性型主要以肺炎、心包炎、关节炎为主,病猪逐渐衰弱,于感染3-5周后死亡。 04诊断 本病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与猪瘟等其他出血性疾病很难区分,因此本病的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方法。实验室方法通常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抗体测定。具体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红细胞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反向辐射免疫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试验、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05防治措施 目前仍在研制开发疫苗,但尚未成功,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无本病的国家,一般采用综合防制措施,包括严禁从非洲猪瘟国家进口活猪及其产品,或对来自非洲猪瘟国家的相关动物制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该病的传入。



非洲猪瘟一旦发生本病,应采取严格封锁和强制性的扑杀措施,并对疫区周围猪群进行细致的血清学检查,排除隐性感染猪的存在。患病或死亡猪的尸体需要进行严格的销毁处理。牧场、器具用2%-3%苛性钠溶液彻底消毒。暂停生猪饲养,经检测确诊为无病毒时才可恢复饲养,但进猪前仍需反复消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