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与猪蓝耳病不稳定的猪场相比,一个蓝耳病稳定的阳性猪场(1000头母猪)每周可多生产26.2头断奶仔猪。换句话说,蓝耳病不稳定带来的影响是PSY下降1.36。除了蓝耳病本身对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之外,由猪流感、猪肺炎支原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带来的继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容忽视。据估计,蓝耳病爆发后,生长猪的医疗成本也将大大增加。

     蓝耳病的防控需要一个全局性的方案,包括健康管理、疾病的诊断及监测、生物安全评估以及疫苗接种。尽管商业化疫苗不一定能提供完全保护,但作为控制蓝耳病的一种手段,接种疫苗有助于减少蓝耳病的负面影响。

    蓝耳病的防控目标:最好的情况是使猪场保持蓝耳病阴性状态。然而,在生猪密度较高的区域,实现蓝耳病的净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控制,是更可行的选择,其目的是与敌人共存。控制蓝耳病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保持繁殖猪群的蓝耳病稳定,将重复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引入新毒株;第二,将生产损失降到最低。接种改良活疫苗是保持繁殖猪群蓝耳病稳定的普遍做法。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是控制蓝耳病的一个补充方法,仔猪疫苗接种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 群体免疫:如果只对繁殖母猪进行免疫,那么猪场中的部分猪只就没有得到免疫。因此,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可以实现全群免疫。

2. 减少蓝耳病病毒的循环传播:对仔猪进行免疫,可以大大减少易感动物的数量,因此,也就降低了病毒循环传播的风险。

3. 提高仔猪在保育和育肥阶段的生长表现。

4. 减少经济损失:接种疫苗可以减少临床症状,因此也减少了经济损失。

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可以从病毒学和临床的角度为控制该疾病提供助益。一方面,减少病毒血症和病毒的脱落,降低了猪场的感染压力。另外,可以降低基本传染数,即一头感染者能传染的猪只数量。传染数越高,群内传播速度就越快。因此,接种疫苗可以将传染数降到1以下,有助于控制病毒在农场内的传播。另一方面,仔猪疫苗接种可以减少与蓝耳病相关的肺部病变、死亡率和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的仔猪数量。通过适当的疫苗接种策略,猪场的生产指标和经济效益都会得到改善。

仔猪疫苗接种的准则:

    为了使仔猪疫苗接种的效益最大化,需要知道,疫苗接种后需要至少3周的时间建立免疫力,而且母源抗体也会干扰疫苗效果。另外,接种疫苗并没有治疗效果,所以不能对已被感染的仔猪进行接种。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目标是稳定母猪群,表现病毒血症的仔猪比例较低之后,再考虑进行对仔猪进行免疫。

生产体系类型和农场具体的临床情况对于制定疫苗接种策略至关重要。如果繁殖猪群出现疫情,需要对所有繁殖母猪包括后备母猪进行疫苗接种,然后间隔3-4周再次接种。如果有保育舍的话,建议对21-70日龄的所有断奶仔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减少病毒的循环传播以及感染压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对于一个自繁自养农场,或 1+2农场(site 1 + 2 system)中,当保育单元出现蓝耳病案例并得到实验室确诊后,需要对每批断奶猪(2-4周龄)进行接种免疫,并持续至少16周。在一个多点式体系中 ( a multisite system site 2 or/and 3),如果在保育单元出现蓝耳病,处理原则如下:

1. 来源不稳定(PCR阳性):在断奶时给每批仔猪接种疫苗,至少16周。

2. 来源稳定(PCR 阴性):只有在蓝耳病感染风险较高时,才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进行生物安全审计)。

3. 蓝耳病状态不明。对所有仔猪进行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监测程序

    在猪场可以实施一个为期16周的仔猪蓝耳病免疫检测程序,它包括以下4个原则:首先是检测分析,如果在生长期出现疑似蓝耳病的异常情况,首先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认是否涉及蓝耳病病毒,并对猪场进行生物安全审计。第二是,如果进行疫苗接种,那么需要对每批断奶的仔猪进行接种,至少持续16个周。第三是监测,分别在接种前,接种八周后,以及接种16周后,对刚断奶猪和已经完成保育阶段的猪进行监测(断奶猪样本只进行PCR检测,已结束保育阶段的猪的样本进行PCR检测并进行测序分析)。最后是数据分析,即分析关键性能指标,如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死亡率和抗生素消耗量。

    进行该疫苗接种监测程序可以对仔猪进行蓝耳病疫苗接种的情况进行监测,并对病毒循环传播的减少以及仔猪生产性能的提高进行评估。可以对仔猪进行蓝耳病疫苗接种的带来的好处进行量化,并对成本-收益进行评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