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猪瘟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当地猪瘟的流行特点、仔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等,所以猪瘟的免疫程序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猪场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猪瘟免疫程序。
笔者根据当前猪瘟的发病及流行特点,结合多个大型规模化猪场控制猪瘟的临床经验,制定了以下针对规模化猪场的猪瘟免疫策略。
1、猪场猪瘟控制的总体目标
后备母猪配种前猪瘟抗体合格率为100%;基础母猪群猪瘟抗体阻断率大于50%的比例不低于90%;商品猪猪瘟抗体阳性率大于40%的比例不低于80%。
2、针对不同猪群采取的免疫策略
2.1后备母猪群
后备母猪在进群前、猪瘟疫苗免疫后4~6周检测猪瘟抗体,对猪瘟抗体阻断值低于50%的后备母猪进行第二次猪瘟免疫,四周后再次检测,如阻断值仍然低于50%则坚决淘汰。同时对所有后备母猪进行猪瘟抗原检测,必须确保100%的后备母猪在配种时猪瘟抗原阴性、抗体阻断值高于50%。
2.2基础母猪群
为达到猪瘟抗体阻断率大于50%的比例不低于90%的目标,需对全部母猪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对于阻断值低于50%的母猪补免猪瘟疫苗(脾淋苗3~4头份),补免后6周再次检测猪瘟抗体,如猪瘟抗体仍然不合格则淘汰。通过淘汰猪瘟抗体不合格的经产母猪,补充猪瘟抗体合格的后备母猪,经过一段时间可使基础母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达到90%。
经过检测、淘汰后,对基础母猪群建议采取的猪瘟免疫程序为跟胎免疫,即在仔猪断奶前对母猪进行免疫(脾淋苗3~4头份),对流产、返情的母猪要及时进行补免。
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采取的猪瘟免疫策略见图1。
图1后备母猪及经产母猪猪瘟免疫策略图
2.3商品猪群
要达到商品猪猪瘟抗体阳性率大于40%的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确定猪瘟疫苗的首免时间。一般来讲猪瘟疫苗的首免时间由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仔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低于60%时进行猪瘟疫苗首次免疫。通常,一个母猪免疫状况良好的猪场,仔猪在不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情况下,每周检测一次猪瘟抗体。
仔猪在出生后1周内,母源抗体的保护率是最高的,随着日龄的增加,母源抗体在逐渐消退,在31日龄时,只有58.8%的仔猪母源抗体有保护力,所以猪瘟疫苗的首免时间可确定为30日龄(母源抗体阳性率低于60%时),每头仔猪可免疫猪瘟脾淋苗2头份。试验表明,在猪瘟首免后30天进行猪瘟二免(脾淋苗2头份)效果较好,即猪瘟二免在60日龄进行。
3、其他影响猪瘟抗体的因素
实际情况中猪瘟抗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3.1母猪持续带毒综合征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野毒后,可造成新生仔猪的猪瘟免疫耐受,仔猪一旦形成免疫耐受就会造成猪瘟免疫失败。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策略就是逐步淘汰猪瘟抗体不合格、猪瘟抗原阳性的经产母猪,通过补充猪瘟抗体合格、猪瘟抗原阴性的后备母猪来逐步净化母猪群。
3.2猪瘟免疫程序不合理
仔猪首免时间不科学,首免时间过早容易受母源抗体干扰,过晚仔猪群有感染猪瘟病毒的风险。因此,猪场要根据猪场自身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首免时间。
3.3猪场免疫抑制病的干扰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可严重破坏猪只的免疫器官,造成猪瘟的免疫失败。猪场要想达到猪瘟的控制目标,必须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做好。
3.4猪瘟疫苗质量不过关
各厂家猪瘟疫苗质量存在差异,每个批次可能也存在差异,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猪瘟免疫失败。
4、后期对猪瘟的持续监测
猪场通过上述猪瘟免疫策略可最终达到猪瘟的控制目标,为持续保持猪场猪瘟抗体稳定,需不定期地对猪群抽样检测猪瘟抗体水平,采样群体及数量可参见表2。
表2不同猪群猪瘟抗体采样情况
通过不定期抽样检测,及时发现猪瘟不稳定群体,采取相应策略进行控制,最终达到长期控制猪瘟的目标。
【版权说明】来源:《中国猪业》。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