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1]。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自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为多见。

2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仔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黏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3]。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来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3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死。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 —30日龄以内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成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月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色稀粪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

4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

5非传染性腹泻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6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 25°C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7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8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