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霉变的发生原因
饲料霉变的发生原因与众多因素密切相关。霉菌繁殖生长时对氧气条件、温度水平以及湿度水平要求均较高。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类型主要有青霉菌属、曲霉菌届及镰刀菌属,均为室温性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C湿度为80%~90%;上述霉菌属耗气微生物,氧气供应越充足,生长速度越快。因此,颗粒间隙越大霉菌的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受繁殖生长条件影响,南方地区饲料原料以及饲料的霉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
饲料原料的含水量水平对霉菌霉变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饲料含水量较高极易导致饲料或原料出现霉变情况麦类植物、玉米以及稻谷等谷类的饲料原料的含水量水平达到17%~18%,较易出现霉菌繁殖;粉碎后其水分含量明显增加,发霉率也随之上升,故一般要求谷类饲料的安全含水量水平在14% 以下。饲料在实际加工生产中若未能选择配套风机或使用冷却器,也会导致饲料在冷却时因风量供应不足或冷却时间较少,出现水温或料温过高等情况,导致饲料装袋后发生霉变。饲料在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若鼠害情况较严重或仓库运输车辆较潮湿也极易导致饲料出现霉变情况。
饲料霉变的危害
1 霉菌对饲料的危害
饲料或原料受霉菌污染后,霉菌大量繁殖,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耗较高,导致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降低。霉变可导致饲料产生极难闻的气味,适口性明显下降,牲畜出现采食量降低或拒绝进食的情况。此外,霉变还会释放大量热量,导致饲料温度升高,其他各类霉菌的繁殖速度明显加快,饲料的储存质量有所下降。
饲料霉变可导致饲料中呕吐毒素、曲霉毒素等大量积存,牲畜食用受污染饲料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生长性能受到抑制等情况,甚至会导致牲畜中毒死亡。若10%左右的饲料出现霉变,肉鸡食用后极易出现白痢或呼吸闲难等情况,鸡群的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降低;若40%的饲料出现霉变,则会对肉鸡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干扰,导致其生长受限或生长停滞,甚至死亡。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大量积存,牲畜食用会对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的正常代谢循环产生影响,导致牲畜的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限,也会对其体内获得性免疫水平产生影响。
3 霉菌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饲料霉变不仅会对食用牲畜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还会在食物链中不断循环积累,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如人在日常饮食中摄入了大量被霉菌污染的蛋、肉、奶等产品,可造成肝脏、肾脏病变或免疫功能降低,严重甚至可导致器变。
黄曲霉毒素是导致人类癌症疾病发生的重要源头,属于一类致癌物,在霉变的花生、谷物、大米等的积存量均较高,其中较为常见的黄曲霉毒素类型为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1经哺乳动物肝脏代谢后,可产出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1属于轻基化代谢产物,在性畜的肝脏组织、乳汁、蛋类等产物中均可存在,以乳汁中含量较高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及致毒性。与氢化钾相比,黄曲霉毒素M,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左右,是砒霜的20倍,是敌敌畏的30倍,尤其对哺乳动物基因毒性极强,极易造成DNA 损伤。因此,对乳制品黄曲霉毒素M1检测标准要求含量不可超过0.5 μg/kg。
防止饲料霉变的措施
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质量
为预防饲料霉变,首先应从饲料原料质量方面进行强化,要求原料的含水量处于安全范围内。饲料中的水分可以分为游离水以及结合水两种,大部分饲料含水量超出11.5%则会出现部分游离水;当含水量超过 13%~14%将会出现大量霉菌生长繁殖;当含水量超过 15%,霉菌生长速度显著上升。即饲料含水量越高,发霉率越高。因此,应做好原料的储存管理,避免饲料原料含水量过高导致霉菌大量生长。而饲料生产企业在进行原料入库时,也应对原料曲霉菌素水平以及总数进行检测,确保其处于正常范围内方可进行入库生产。
2 加强饲料生产及储存管理
饲料加工生产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操作,需确保其温度、水分符合标准后,方可进行冷却、分装及运输。还应确保加工车间清洁干净,定期对设备的角落部位进行清扫,避免出现霉菌繁殖情况,导致大批量饲料质量受损。仓库管理时要求温度稳定在25°C以下相对湿度处于65%以下;饲料堆放时应确保高度适宜,整洁规整,与门窗墙角之间需要具有一定距离;不同生产时间的饲料需要分开堆放,避免因混合堆放导致本叉污染。
3 合理使用防霉剂
除了制饲料及饲料原料水分含量及调整储藏条件、加强生产储藏管理外,还需要通过适当添加防霉剂的方式抑制霉菌生长繁殖。饲料中使用防霉剂应注意药剂类型的选择,切勿牲畜使用后出现癌变、中毒、畸形或基因突变等情况。此外,还应注意不能因添加防霉剂导致饲料适口性下降。目前常用的防霉剂主要有三大类:化学防霉剂、中草药防霉剂和复合防霉剂。化学防霉剂包括丙酸盐、丙酸、双乙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富马酸、富马酸二甲酯、霉菌毒素吸附剂等,较常用的防霉剂主要为山梨酸、甲酸或丙酸盐类。但防霉剂仅能够避免未发霉的饲料出现发霉情况,无法对已经发霉的饲料进行调节。
一种饲料制粒机的混料结构的介绍
饲料加工生产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配料、投料粉碎、混合、调质、制粒、烘干、喷涂、冷却、打包等,其中制粒环节尤为重要,现有的制粒机存在的问题是混料不巧匀,容易造成饲料均匀度差异大。而饲料混合的均匀程度会对饲料中各类有机物质的比例造成影响,可能进霉菌繁殖生长,进而影响饲料质量。为防止饲料生产过程中发生霉变情况,已有研究针对饲料制粒机混料结构进行了改造优化,并通过试验表明其应用优势较为显著。
饲料制粒机的混料结构包括加工箱,加工箱顶部固定连接两个进料漏斗,内顶部滑动连接两个筛分箱。两个筛分箱顶部均开设有第一通口,与对应的进料漏斗底部连通。加工箱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转轴,底部贯穿加工箱并连接调节两个筛分箱移动的调节机构。
优化后的实用新型混料结构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转筒旋转,使原料均匀混合,同时配合烘干灯管加热转筒内空气,再经排风扇将热空气吹向原料,使原料在混料过程中被烘干,降低原料水分,避免发生霉变,导致饲料加工失败。此外,通过筛分箱和调节机构配合使用使大小均匀的原料落入转筒内进行混料,提高饲料品质。
结 论
综上所述,受各类因素影响,饲料霉变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饲料的安全性。本文介绍了一种饲料制粒机混料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饲料霉变的发生率,对提升饲料生产质量及安全性保证均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兽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