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值得关注的现象
新冠疫情告一段落,大量人员流动带来了非洲猪瘟传播加剧。草根调研显示当前行业非瘟疫情较为严重,天气转暖后疫情抬头的反常现象值得重点关注。当前北方省份普遍反应疫情严重,淘汰母猪量连续三个月环比大幅增长,此外,过去的“拔牙”定点清除处理措施在本轮疫情中见效甚微。新冠防疫措施优化后整个社会面的人员流动、车辆流动大幅增加,这给猪场防控非瘟疫情带来较大的挑战,需要密切关注非瘟疫情对产能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现象:
(1)草根调研显示,全国17个省份出现非瘟疫情蔓延发展态势。其中,产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损的省份为湖北、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局部地区受影响较大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而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份则出现非瘟疫情的零星散发,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2)非瘟病毒检测机构数据显示,23年春节后阳性检出量爆发式增长。单月数量级已达到2022年全年水平。同时养殖场管理人员反馈,本轮非瘟疫情难以通过“拔牙”方式进行处理,过往的检测防疫处理方法失效。
(3)淘汰母猪量连续三月大增。国内4个主要淘汰母猪屠宰地之一的河南,连续三个月屠宰量环比大增。据专家反馈,2022年12月河南淘汰母猪屠宰量环比+40%,23年1月环比+50%,2月环比+50%。
(4)单月屠宰均重数据明显下滑。样本屠宰企业的屠宰均重单月下降5-6kg,北方及华东区域的屠宰均重均出现明显下滑,同时山东部分区域小体重猪屠宰量增长明显。
总结:防疫方法失效,行业产能去化幅度或超出市场预期。据渠道调研反馈,截至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的母猪产能影响20-30%,且处于不敢补栏的状态,同时行业的原种猪场也出现了几起清场现象,这足以证明过去的防疫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效。结合调研反馈,我们推测目前北方产区的非瘟病毒感染面达到50%,部分养殖场尚能控制住疫情,但多数养殖场产能或损失一半左右,预计北方省份的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减产20-30%的可能性较高。
二、复盘:本轮北方疫情加剧始于12月,年前以野毒为主,年后弱毒型爆发
(1)春节前:以野毒为主,“拔牙”尚能控制疫情。根据草根调研观察,年前爆发的非瘟疫情主要以野毒为主,猪只感染野毒后症状较明显、死亡率高,通过“拔牙”的方式相对容易进行防控,我们预计野毒对产能的影响在10%左右(每年)。在养殖场感染野毒后,由于“拔牙”有效,尚有能力控制疫情,往往在经历一波母猪淘汰后,养殖场会迅速补栏母猪,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野毒对产能影响相对有限,但对成本有明显影响。
(2)春节后:弱毒型爆发,“拔牙”效果有限,“动清”变“栋清”。今年春节后开始,在天气转暖的背景下,北方疫情不降反升,其异常的原因在于流行毒株主要为弱毒,且多种毒株混合感染,养殖场依靠“拔牙”的方式已经不容易控制疫情,往往发现问题的时候,ASF病毒已经在猪场内部传染较久。不少管理能力较强的养殖场,即使及时发现了问题,不断进行拔牙处理,但整个拔牙过程异常艰难,或持续3个月之久,场内的产能去化特征呈现逐步加速的局面,直至清栋、清场,其时间节奏往往是第一个月影响10%的产能,但第二个月影响30-50%,第三个月产能可能会全清。如果第一个月结束时调研得出的结论为产能去化10%,就远远低估了本轮疫情的影响力。我们预计这一波弱毒带来的非瘟疫情才刚刚开始,不可掉以轻心。
(3)母猪高淘高补在短期内失效。养猪行业目前尚未找到防控这波弱毒的方法,目前养殖场普遍处于严防死守、不断拔牙的过程中,对于补栏母猪的信心显然不足。同时,现阶段猪价也相对较低,养母猪带来的风险回报比较低,不足以吸引养殖场补栏母猪,因此母猪需求持续低迷,与之对应二元母猪价格也在底部横盘,反而仔猪价格却快速上涨。
预计,待非瘟疫情逐步明朗后,行业才会下定论是否补母猪,而在此过程中更多养殖户已经决心长期转向育肥与二次育肥。
资料来源:金猪十年《非瘟或卷土重来,新周期将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