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母猪所产下的后代(GP)通常被认为在生产表现上较经产母猪的后代(SP)表现更差劲。初产后代(GP)会比经产后代(SP)生长速度更慢、更轻的出生重及断奶重,断奶后出现高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甚至需要更长的饲养天数才能达到出栏体重,大幅降低猪场利润。因为高比例的母猪更新率,使初产母猪及初产后代(GP)在群体中会占据较高比例的情况下,使猪场在经营中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初产仔猪生产表现较差通常由多种复杂原因所造成的,较大原因体现在后备母猪在配种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严重地影响妊娠及哺乳期的生理代谢,因此,对初产后代(GP)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能改善初产后代(GP)的生长表现,故必须充分了解两者后代不同的生理基础要点。
本文总结众多关于两者后代生长表现与健康状态差异的相关文献。也验证初产母猪在妊娠及哺乳期自身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还要满足自身妊娠期的代谢及胎儿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最后,初产后代(GP)生长表现潜能和在子宫内生长发育阶段、新生儿期与早期肠胃道逐渐发育完善过程有很大的关系。当今研究包含许多关于初产母猪与初产后代(GP)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中许多交互相关的原因。研究发现仔猪在子宫内无法得到生长发育的需求、母猪减少初乳与常乳的生成都是跟初产后代(GP)低生产表现有极强的相关性。
因此建议在未来管理策略上需聚焦在以下几个管理重点中:满足初产母猪在妊娠与哺乳期的营养需求、增加初产后代(GP)断奶前的生长速度能预防断奶应激的情况、选择良好的繁殖性状,如:子宫容积,能增加出生重与初产后代(GP)最终的生长表现,最后延长母猪的使用年限降低初产后代(GP)进入群体的比例。
初产母猪与其后代
生长表现-出生及断奶前后
出生体重是影响仔猪后续生长表现的关键指标,大部分研究报道初产后代(GP)在出生体重会低于经产后代(SP)并在之后的生长周期中体重持续落后。这种差异情况会因遗传不同、饲喂及营养、母猪胎次和一年中的时间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初产后代(GP)的出生体重会较经产后代(SP)低200~250克左右,且初产母猪通常会生下更高比例低体重(<1.1kg)的仔猪。
胎龄结构是影响仔猪差异大小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第一胎和第二胎母猪产下的仔猪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最大,第一胎母猪所产下的仔猪体重通常会较轻。近年来因产仔数增加及对后备母猪管理的重视,著重筛选高生长速度的后备母猪,使后备母猪更快进入到发情期,可能会在第1胎及第2胎时更快速地发育成熟。无论上述的结果是怎样,经产母猪至第4胎前都能观察到两者后代出生体重间的明显差异。通常母猪超过5胎后,两者后代出生体重间的差异才会开始降低,且出生体重会较为一致。两者后代间有着较为相似的出生体重最可能的原因来自窝内出生体重的变化。窝内出生体重变化会随着胎次增加而增加,随著胎次增加排卵率也跟着提高,导致经产后代(SP)在子宫内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胎次差异的影响在断奶前的生长情况及断奶体重跟上述出生体重的情况类似,因此第二与第三胎经产母猪的后代比起初产母猪与老年母猪有更快的断奶前生长速度。另外,泌乳量似乎也是满足断奶前生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初产母猪被认为泌乳量会明显低于经产母猪,就会判定初产后代(GP)在断奶前生长表现会比较差。在Smits和Collins的一项研究中,初产母猪饲养的经产后代(SP)在断奶前的体重会明显低于经产母猪饲养的情况,这与初产母猪的泌乳量无法满足断奶前仔猪最佳生长发育的观点一致。然而,这些作者在仔猪体重增加的结论上谈到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对母猪群产生净效益因为经产母猪哺育的初产后代(GP)的效益会被初产母猪哺育的初产后代(GP)的损失给抵消。
文献表明,由于初产母猪在断奶时断奶头数与日增重表现较差,使断奶窝重也会较低,最后结果为初产后代(GP)断奶平均体重会明显低于经产后代(SP)。然而,因断奶日龄差异的混群效应,从文献中很难精准判定两者后代的平均断奶重,就反应在两者后代出现较大的体重差异范围,从200g至2kg不等的结果。另外,Ocepek提出了一个概念“母源断奶总窝重”为断奶窝重加上所有死胎、木乃伊胎及断奶前死亡小猪的重量,初产母猪在此数据表现也是明显低于经产母猪。
初产后代(GP)在断奶后会持续较差的生长情况,但其中有趣的是,两者后代在断奶后5周的采食量是接近的,但在本文中经产后代(SP)却消耗了更多的饲料量。Miller也提出初产后代(GP)会呈现较差的料肉比,阐明初产后代(GP)从断奶应激中恢复速度较慢。确实,从Craig等人的研究中,虽然大部分的生长差异都归因于初产后代(GP)较轻的断奶体重,但甚至已经考虑断奶体重差异的情况下,初产后代(GP)到了10周龄时生长表现仍然较慢。然而,这些研究确实表明假设两者有着相似的断奶体重,在上市销售时这样的体重差异并不会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死亡率和发病率
Ocepek与Jang等人报告初产母猪和多胎母猪会具有较相似仔猪产前死亡率(死胎和木乃伊胎),但初产母猪由于总仔头数较少,可能导致仔猪产前死亡比例会相对地较高。
经产后代(SP)通常在出生后3-7天内死亡比例较高。在这个时期,早期的初乳摄取对新生仔猪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低体重仔猪在失温的情况下。另外,此时仔猪压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少数研究分析从第3天到断奶时的断奶死亡率,但这些研究时常会有互相矛盾的结论,例如,Edwards与Craig等人指出初产后代(GP)会有较高的死亡率,但在Miller与Craig的研究中却没有差异。这些结果差异可能会受到胎次的影响,如初产母猪与第二胎母猪断奶前死亡率会较为类似。但也很少有研究提到是否会被生物性或胎次的因素影响。可能胎次并不会影响断奶前存活率同样也不会影响仔猪的生长表现。但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胎次可能会影响寄养仔猪断奶前的存活率。尽管如此,当前研究不会考虑断奶前死亡率的胎次差异,导致缺乏样本量和统计功效去进一步验证胎次效应的影响。
胎次、总仔数、仔猪个体出生重的交互作用极大地影响断奶前仔猪死亡的风险性。其他混杂因素可能影响断奶前的死亡率,其中包含猪群的健康状态、季节、年龄与基因型、妊娠与分娩的环境、妊娠与哺乳期的长度、采食量和其他管理因素,都可能与母猪胎次互相影响,但这些因素与胎次相互作用影响断奶前死亡率的方式尚不清楚,需要再进一步探索。
断奶后两者后代死亡率的差异很少被报道,虽然似乎初产后代(GP)在断奶后不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然而,有些研究却表示没有出现死亡率差异的情况,且对生长-肥育期死亡率差异的相关报道并不多。初产后代(GP)在断奶后由于较差的身体状况或疾病因素,因仔猪发病率较高导致用药频率较高与死亡头数较多。初产后代(GP)在保育及生长-肥育期可能会有较高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这些研究表明初产后代(GP)对疾病的易感性更高,能归因于一些交互相关的因素,如低体重的猪只及因初乳摄取量较低导致体液免疫反应功能降低。此外也有报道初产后代(GP)在断奶后会更容易发生肢体病的情况。
销售体重与酮体性状
在现有的文献中,直接评价两者后代在其生长至销售过程的酮体性状的资料比较有限。然而,普遍认为初产后代(GP)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销售体重,并在销售时有更高比例酮体重量与质量的表现差异,从而影响整体盈利能力。这个观点也被Schinckel提出,他从一系列的模型中预测初产后代(GP)在150日龄时体重会比第2-6胎的经产母猪产下的仔猪轻4.9-5.7公斤,需要额外饲养6.2-7.5天才能达到125公斤销售体重且最后的屠体重量还低了4.5公斤。这与先前的研究较为类似,初产后代(GP)在21-22周龄时体重会较经产后代(SP)轻4.2-4.6公斤。Tummaruk提出初产母猪产下的种用女猪在100公斤测定时背膘深度明显低于经产母猪产下的后代,但这研究未进行日龄的校正,在第5胎母猪时两者后代具有最大的背膘数值差异为0.5mm。但在最近的研究表示,当在所有组别销售日龄相近时,经过校正后的酮体重量测定P2点背膘数值上并没有差异。
Calder的研究中初产后代(GP)的胴体瘦肉率会较经产后代(SP)低1%,但此结果差异并不显著,在24周龄时初产后代(GP)比经产后代(SP)的组别中有最高的冷却猪胴体重量,但本研究中没有提到在销售时的活体重差异。Da Silva等人发现在出生时初产后代(GP)的次级肌肉纤维数量会低于第4胎母猪产下的经产后代(SP),且半腱肌的重量和面积也较低,导致销售时的酮体瘦肉量较低。但在先前研究中却显示两者后代的酮体P2点眼肌深度上没有差异。
有必要再进一步调查这些差异来确定初产后代(GP)在商品群的影响情况,帮助农场主在市场管理决策中进行效益成本分析,最大程度地提高猪只的屠体表现。
后备母猪后代的繁殖表现
在饲养与筛选阶段时,后备母猪生长速度、P2点背膘与眼肌深度可能会影响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事实上,当已经校正母猪活体重时,在挑选(24周龄时)初产后代(GP)作为更新群体时会具有更高的P2点背膘数值,这就说明初产后代(GP)比起肌肉会更容易沉积脂肪在体内。又因为有较慢的生长速度会影响作为种用母猪的繁殖表现。
出生重和初乳摄取量会影响母猪的生殖发育,因此也会影响母猪种用表现,这些能提供关于初产后代(GP)对应经产后代(SP)繁殖表现的相关信息。低出生体重的种用母猪会表现较差的繁殖发育情况,通过休情期与首次分娩的活仔数差异情况来进行测量。此外,出生体重较轻的公猪发育会较慢、一生中产生的精液量减少34%。
初乳与常乳的成分也是被认为在后备母猪与公猪早期生殖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现象称为泌乳理论。初乳与常乳包含松弛素和催乳素等激素及IGF-I 及 IGF-II等生长因子,有助于帮助生殖器官的发育,如卵巢、子宫、乳腺、男性附属腺体。因此,仔猪初乳的摄入量(以出生后24小时血浆免疫活性比来监测)与发情期日龄、初配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并与总仔数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科研人员最近专注了解两者后代在商品猪群繁殖表现的差异。有些繁殖表现的差异会由于初产后代(GP)平均出生体重较低与初乳与常乳的摄取量不足的情况下而表现升高的现象。目前已经报道初产后代(GP)在初配时的日龄会晚一天,也发现初产后代(GP)更可能在挑选与初配间因为繁殖问题而被淘汰,例如在220至270日龄前都没有发情迹象。然而,一旦初产后代(GP)能顺利转种,可能会有更高的保胎率,通常第一胎的分娩率会明显较高。与这些研究相异,Hewitt发现,两者后代在相关表现上没有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所使用的遗传品系。Craig研究发现两者后代在3胎前没有繁殖性能的差异,Hewitt发现初产后代(GP)在首次分娩时死胎比例明显更高及第1、2胎母猪的断奶发情间隔会延长。然而,两位作者一致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初产后代(GP)不能作为种用使用。当这些群体产生额外的育种世代,能展现出最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并可能会加速育种群的遗传进展。虽然两者后代在育种群中到第3胎前的母猪使用年限没有展现出差异,但在未来研究中这些后代群体的使用年限差异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版权说明】来源:猪相关。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