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曲霉毒素特性

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 , 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 9-10 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 B1 的分解温度为 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其中以 B1 毒性最大。黄曲霉 B1 的毒性为氰化钾的 10 倍,砒霜的 68 倍,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黄曲霉毒素具耐热性。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裂解温度为 280℃。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

2. 主要来源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植物及其果实上。花生、玉米易污染黄曲霉及其毒素,就华北地区而言,奶牛饲料、饲草主要为玉米、青储等。加之饲草、饲料的存储环境,更易于黄曲霉菌的滋生。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牛食用霉变饲料和挤乳、储存器具等设备清洁不到位,橡胶垫圈及器具中奶垢滋生霉菌引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