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的一些临床新变化

本文描述了2023年新冠疫情在不同区域的扩散情况,强调了新病毒的复杂性,如气溶胶传播和‘麻花重组’病毒,但指出临床防控方案仍具有效性。虽然重组病毒带来了挑战,但并非本轮疫情的主要原因,混合感染与‘麻花重组’病毒需区分。文章提醒猪农关注生物安全,遵循官方和专家建议进行防控。

育肥猪生长的阶段如何判断温度是否合适?

这篇文章关注育肥猪生长过程中的温度管理,指出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有特定需求,过低可能导致疾病风险增加,如副猪链球菌感染;过高则影响生长效率并可能引发热应激。通过观察猪群的体表清洁度和躺卧习惯(如是否扎堆或在凉爽地方休息)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强调了温度控制在猪舍管理中的重要性。

小细节大漏洞——猪场日常生物安全防控

在猪场的日常生物安全管理中,料塔下的剩余饲料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冬季食物稀缺时,这可能导致鸟类和老鼠聚集。这些小动物作为潜在的疾病载体,特别是非洲猪瘟,其携带和传播病毒的可能性较高。定期清理料塔下的余料不仅是维护猪场环境卫生的要求,更是确保猪场无生物安全威胁,降低非瘟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影响2-4月龄青年猪,尤以断奶和保育期多发的疾病,常见于5-8周龄,发病率10%-15%,急性病例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关节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致50%死亡率。慢性病例主要影响保育猪,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生长受阻等,解剖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

猪的疾病及治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养猪大国,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张,猪疾病风险增加。本文重点关注两种常见猪疾病:口蹄疫,可通过高免血清紧急治疗,特别是早期注射,破裂后可能需多次治疗;乳腺炎则需及时抗菌处理,同时强调弓形虫病防治措施,如消毒和防鼠,以及使用特定药物如磺胺间甲氧嘧啶和安乃近进行治疗。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策略,包括妊娠的初步判断方法,以及科学饲喂的重要性和不同妊娠阶段的营养需求。根据母猪的行为变化判断妊娠,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母猪提供针对性的饲料,如配种后30天关键期的高蛋白饮食,后期胎儿加速发育期的哺乳母猪料调整,以保证胚胎健康发育和母猪的正常生长。

非洲猪瘟毒株类型

这篇文章讨论了非洲猪瘟的不同毒株类型,包括基因Ⅱ型中的白山野猪分离的原始毒株、沈北家猪流行的毒株以及广西贵港发现的变异。重点提到了2021年后的新变异,如中等毒力的HLJ/HRB1/20亚急性型和低毒力的SD/DY-1/21慢性型。病毒分类上,非洲猪瘟病毒属于dsDNA病毒科,有22个基因型,基因1型和2型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流行,特别是基因2型的格鲁吉亚毒株。

抗生素的分类

本文介绍了抗生素的分类,主要分为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如苄星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以及头孢菌素如第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和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详细阐述了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抗菌谱和临床应用。这些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或干扰细菌代谢,具有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效果。

仔猪成功断奶的5个小技巧,学到就是赚到!

本文介绍了仔猪断奶的关键因素,包括提前做好早期补料教槽以促进消化,选择合适的断奶日龄(推荐4周龄),采用分批逐渐断奶方式减少应激,注重环境温度和湿度管理,以及平稳进行饲喂方式的过渡,以降低断奶应激,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母猪繁殖。

猪病防治与养殖技术分析(三/完)

在猪肉需求增长的推动下,养猪行业面临提升技术的需求。本文详细探讨了猪病防治和养殖技术的关键点,包括选址、猪舍设计、品种选择、饲料配置(注重营养平衡和消化)、饲养管理等,强调科学养猪对于防止经济损失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