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直以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在这样的情况下,猪肉的价格始终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就在最近猪肉价格同比跌超40%的消息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养猪压力巨大,各家猪企还好吗?我们又该如何分析看待这件事呢?
一、猪价跌超40%?
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今年是阿土从事养猪行业的第八个年头。在福建,这位“90后”养猪人和父亲一起经营着三个养猪场,满负荷育肥猪存栏量能达3万头。“今年养猪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生物安全防控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养殖场经营效益不佳,养猪不赚钱甚至亏钱。”阿土感慨称。
去年10月底,在阿土的猪场里,出栏一头260斤的自繁自养猪,差不多能盈利1700元。今年几乎在同一时间,市场已经天差地别。11月16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阿土直言:“我们的养殖成本约在8.1元/斤,按照福建地区的猪价,目前已经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的微亏状态。”据阿土了解,北方一些养猪大省的猪肉市场价更低,养殖户亏损更为严重,尽管现在已经进入猪肉消费旺季。
日前,“猪肉价格大降超40%”冲上热搜,猪价旺季不旺,引发全民关注。据农业农村部对500个集贸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第2周,生猪价格15.18元/公斤,同比降幅达42.1%。另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1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7.9%,影响CPI下降约0.6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0.1%,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
二、养猪压力巨大,猪企还好吗?
随着近年来猪肉需求的不断增长,养猪行业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期猪价大跌超40%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也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到底该如何分析看待这件事?
首先,猪价大跌还是和猪周期有一定的关系。猪价的下跌与市场的周期规律密切相关。在畜牧业中,猪价波动常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变化,被业内称为“猪周期”。这主要是由于生猪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养殖户根据当前市场价格决定养殖规模,但生猪的生长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市场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当市场价格高时,养殖户增加养殖规模,短时间内市场供应增加,而需求没有相应提升,价格就会下跌。近期猪价的下跌正是这个周期规律在起作用。生猪集中抛售,短期供给快速上量,而消费并未进入传统旺季,导致供过于求,猪价下跌。
其次,最近一些猪病现象开始出现,虽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蔓延,但是恐慌情绪开始出现,由猪病引发了一定的恐慌性抛售。猪病的出现,使得养殖户担忧疫情的扩散,担心猪肉质量问题,从而选择提前出栏,导致生猪供应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猪价的下跌。
在经济学上,恐慌性抛售是指在面对潜在威胁或重大不确定性时,人们选择迅速出售手中资产,而非等待市场价格回升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加剧波动性,并可能导致其他投资者跟随,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恐慌性抛售可能加剧猪肉价格下跌。当众多养殖场开始急切地将生猪推向市场,原本供需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市场上短期内供应激增,而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因此价格自然会下跌。此外,消费者也可能会因为担心疾病的传播,减少对猪肉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价格下滑。
第三,猪肉周期的低位振荡也在加速。今年猪价整体处于低位运行,并呈现窄幅震荡的特征。这既与上述的市场周期规律和猪病恐慌性抛售有关,也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消费者购买力、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这种背景下,猪周期呈现出了L型趋缓的态势。所谓L型趋缓,是指猪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处于低位,波动幅度减小,周期曲线形似字母“L”。这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猪价可能将继续在低位运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
第四,各家猪企到底该怎么办?对于各家养猪企业来说,当前的市场表现其实压力巨大。一方面,猪价的持续下跌,使得养猪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部分企业甚至陷入亏损。另一方面,猪病的爆发、环保政策的收紧等因素,也给养猪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稳定住自己的资金链与产品周期成为了养猪企业最大的难题。
为了应对当前的市场形势,养猪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企业要加强疫情防控,提高生猪养殖的健康水平,降低猪病爆发的风险。二是企业要优化生产经营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此外,企业还要加强与政府、金融机构等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以缓解资金压力。最后,企业要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