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一直是大众餐桌的“常客”。回顾这一年来猪价的走势,可谓一波三折,猪价经历过低谷,也攀越至高峰;养猪经历了巨亏,也曾扭亏为盈,而年底的需求再次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2023年猪价能否重回涨势呢?
回顾猪价全年走势,1月上旬至3月中旬,生猪均价由15.0元/公斤跌至11.9元/公斤,此间仅2月下旬有小幅回调。而随着多次中央收储提振效果显现,叠加产能供需趋于平衡,猪价在4月上旬至6月底期间企稳回升,于6月下旬达到18.3元/公斤,行业基本进入了盈亏平衡点。三季度后的猪价快速上涨,一度令行业振幅。特别是国庆假期后,10月中旬的生猪均价涨至年内最高点,达到27.7元/公斤。但随着冻肉储备释放及消费端低迷的影响,猪价再次进入下跌通道,生猪价格在12月中旬跌为18.2元/公斤。仅用两个月便跌回二季度水平,相较年内高点下跌34.40%。据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显示,12月份第4周,全国30个监测省份生猪、猪肉、仔猪价格全部下跌,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8.9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11.8%,同比上涨10.8%;全国猪肉价格为33.96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6.2%,同比上涨21.2%;全国仔猪价格为38.84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5.7%,同比上涨39.7%。
“今年总体供给情况是小幅增加的,所以今年的均价与去年相比,处于小幅回落状态。去年均价为20.5元/公斤,今年均价应该是19元/公斤。从盈利情况来讲,今年属于正常的盈利状态,每头120公斤的肥猪,盈利大概是300块钱左右。”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猪价全年一波多折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阶段供给过剩,下半年由供给偏紧向供给基本平衡转变。其中今年的二季度供给过剩特征比较明显,在三季度转为阶段性供给偏紧。而从价格走势来看,今年上半年处于下跌走势,而下半年总体处于震荡上涨,其中三季度呈现出阶段性的快速上涨。“
今年的价格上涨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止跌企稳阶段,从4月上旬开始,直至6月底,基本进入了盈亏平衡点。因此,6至7月份出现第一波的阶段性快速上涨,猪价回归成本线以上;
第二个阶段性快速上涨在9月份到10月份,在此期间呈现出阶段性供给偏紧的特征。其中10月份明显受到了市场情绪影响,导致了阶段性供给不均衡。”朱增勇对说道。对于下半年猪价的大起大落,朱增勇指出,9月份的猪价上涨和12月中旬的猪价回落都存在超涨超跌。“由于去年三季度的猪价处于低位,导致去年三季度能繁母猪的产能出现较快的调减。同时,去年规模以上的养殖场和企业的整体资金流动性受猪价下跌影响,部分养殖场出现了淘汰待宰母猪的情况。因此,在10个月后,从今年的6月份到今年的9月份,相应的呈现出阶段性供给偏紧的特征。而10月份,更多的是受到8月和9月的二次育肥影响,导致10月份呈现出了本不应该出现的供需偏紧的情况。可以说,是市场情绪影响了10月份的商品猪的供给。”朱增勇进一步解释道。而近期的猪价迅速下跌是受到出栏量上升影响。一方面,在10月底猪价涨到27元/公斤,无论是正常养殖,还是二次育肥都获利颇丰;另一方面,随着央地两级储备肉投放力度加大,市场看涨情绪有所松动,所以在10月底11月初出栏量开始增加。“11月份,在标猪和二次育肥的猪均开始出栏的情况下,整体出栏量上升,出栏环比相比10月份,增幅超过了8%,从而导致猪价开始回落。进入12月份后,很多原来期待12月份涨价的养殖户,在没有看到猪价上涨的情况下,恐慌性的抛售加剧了猪价跌速,所以12月的中旬前后出现了猪价的快速大幅回落,两周累计下跌约20%。并且从消费方面来看,受疫情影响,12月份的外出消费和家庭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而供给在12月明显增加,部分时间甚至高于了上年同期。”朱增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卓创资讯分析师马丽媛表示,近日来猪价已有明显反弹。在前期猪价低位下,生猪自繁自养盈利最低已至5.99元/头,仔猪育肥已经跌破成本线,散户开始集中压栏惜售,养殖规模场也有缓步出栏的举措。叠加消息面上有政策端稳价预期,形成一定支撑作用,猪价得以止跌。
宏观调控加强近期的生猪价格过快下跌,不仅牵动了养殖户敏感的神经,且已经引起了监管层注意。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期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等情况,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听取业内专家和部分市场机构意见,研究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并将继续紧盯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必要时采取收储等储备调节措施,促进生猪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始终高度重视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致力于保供稳价工作3月3日、4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2022年第一批第1次和第2次的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挂牌量合计达到4万吨。此后,自3月份至6月份,国家年内共开展了16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累计挂牌量超过50万吨。直至猪肉价格回归正常区间,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相应停止。7月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指出,近期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上涨,重要原因是市场存在非理性的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现象,部分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渲染涨价氛围,短期内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此后,国家发改委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适时联动投放储备,形成调控合力,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事实上,随着9月份猪价出现快速上涨,年内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于9月8日挂牌投放,挂牌量为3.77万吨。此后,2022年内共进行了七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挂牌量合计超过13万吨。其中9月期间,国家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基本保持在一周一次的节奏。并且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各地发改委加大政府猪肉储备投放力度。据统计,9月份国家和各地合计投放政府猪肉储备20万吨左右,单月投放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投放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从3月份持续到6月24号的收储,延缓了猪价下跌的幅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猪价在4月上旬的反弹,并且使之一直持续至6月。而9月份10月份的放储,主要是由于阶段性的供给偏紧导致的猪价的上涨,虽然从猪粮比来讲,并没有达到启动值,但是从36个大中城市瘦猪肉的同比涨幅来看,10月份已经上涨到超过40%。所以发改委启动投放,发挥了比较好的保供稳价效果。”朱增勇指出,跟前一轮周期相比,自非洲猪瘟以来,政策调控的频次和力度都在加大,并且发挥了对市场情绪的引号作用。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对《华夏时报》记者建议道,除了国家宏观上价格调控外,更重要的需要促进生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技术链、生态链(圈)的形成,从而保持生猪产业的稳定,从而保证价格的稳定。
生猪市场未来可期在猪价一波三折的走势下,2022年生猪养殖行业也随之跌宕起伏。受猪价低迷影响,各大猪企在一季度期间均深陷亏损泥潭,其中四大猪企亏损已超过百亿。直至二季度猪价的持续回升,温氏股份和天邦食品在二季度率先扭亏为盈,且牧原股份、新希望等上市猪企也实现了亏损幅度的收窄。而随着猪价进入快速上涨通道,多家猪企三季报业绩报喜,利润增长明显。其中“猪茅”牧原股份81.96亿元的单季度净利润已经跑出了十倍增速,而温氏股份、天邦食品、唐人神、新希望等猪企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1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乏机构分析,当前母猪产能增幅有限,预计明年猪价持续高位,猪企头均盈利与估值空间有望打开,生猪板块价值凸显。
与此同时,多家上市猪企对于明年猪价保持了维持谨慎乐观态度。温氏股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披露,据了解,目前行业补栏较为理性,且随着猪价有所回调,行业补栏更为谨慎。散养户方面,非洲猪瘟疫情仍处于散状点发状态,不时侵扰行业正常生产,中小散养户疫病防控技术和经验有所欠缺。且猪价波动较大,养殖成本和投入显著提升,部分散养户退出行业。大型企业方面,现阶段部分大型企业稳定扩产,但也较为谨慎,整体比较理性。综上,从目前情况来看,行业补栏较为谨慎,或许对明年猪价有所支撑,公司看好明年的猪价行情。
新希望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预计明年行业产能进一步增加,使猪价下行,但由于产能基数还不算特别大,所以全年均价未必低于今年。对于未来猪价走势,朱增勇认为,随着疫情好转,消费将发挥提振作用,尤其是春节和元旦之前将会出现的季节性消费增长。但是本身12月份和1月份的出栏高峰,同时压栏大猪还没有完全出清,所以,节前猪价可能将出现季节性反弹,但是反弹的空间和幅度应该不大。春节后,猪价可能出现季节性回落。“对于2023年而言,整体猪价有望处于成本线以上,保持正常的盈利水平,所以对养殖户而言,未来还是应该充满信心的。”朱增勇表示。
国信期货认为,随着12月猪价的下跌,养殖户心态成为影响出栏的重要因素,整体上因价格下跌过快,养殖户扛价心理有所上升,从需求来看,城市里的人间烟火气正在恢复中,加之后期仍有春节前的备货需求。综合来看,生猪供应依然较大,但消费边际改善,猪价后期或企稳震荡。
本文来源:综合华夏时报、新牧网、广州日报等,猪博士平台发布的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联系猪博士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