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7月不是猪肉的销售旺季,但是当下猪肉市场的火热在多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披露的7月产销数据中可见一斑。事实上,在多家猪企7月成绩单上,生猪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收入出现了双双走高的现象。

        “7月份的猪价是先涨后降,在上半旬保持了上涨趋势,直到中下旬开始震荡回落。按照供需基本面来讲,生猪市场在6月底确实是会有一个季节性的反弹,但是实际上的反弹幅度已经超过供需基本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7月猪价淡季不淡是受到市场端供需不平衡、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和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3月份以来,受到政策和情绪的影响,猪价回升是延续综合作用导致。但这并非正常情况,而是在透支市场,后续将出现价格回落的局面。下半年中秋、国庆及年底的消费旺季即将来临,生猪养殖板块虽有望出现景气上行大趋势,但是也将伴随着猪价的震荡波动。

  猪企收入整体大增 

        生猪产能逐步释放,肥猪及仔猪出栏增加,叠加生猪价格企稳上行,推动业绩明显改善。很多猪企的生猪销售量未曾上涨,但销售收入却不降反升,事实上,猪企7月份销售收入能够大增与生猪售价迅速上升密不可分。

        朱增勇指出,7月份的猪价先涨后降,在上半旬保持了上涨趋势,直到中下旬开始震荡回落。

        “本身猪肉处于消费淡季,不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只是生猪可供屠宰的上市量出现了短时间的季节性的相对低位。而在养殖利润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和7月份气温过高不适合压栏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压栏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开始出栏。另外,养殖企业在7月下旬的出栏量往往也会高于上旬。与此同时,尽管市场情绪看好猪价走高,但实际上猪肉价格的上涨对消费形成了抑制。所以,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猪价震荡下跌的走势。”朱增勇表示。

        开启新一轮盈利周期

        对于未来猪价的走势,朱增勇认为,下半年总体走势可能与7月变化相似,呈现出高位稳中有降的趋势,但元旦和春节之前的猪价超过7月上旬的可能性较小。

        “三季度后期供给将会季节性增加,但是四季度的供给和需求均将增加。高温天气下,目前仍处于消费淡季,所以8月、9月可能仍处于震荡小幅回落的走势,但随着消费逐渐进入旺季,9月份以后的猪价应该还会保持比较好的水平。而养殖户从3月、4月出现补栏积极性增加,同时仔猪供应量也在增长,四季度供给是比较充裕的。”朱增勇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猪价的回升,养殖户们似乎也开始走出了亏损的寒冬。

        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进入6月后,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截至8月3日,该阶段的生猪交易均价为19.70元/公斤,高于理论成本线4.70元/公斤。随着猪价持续上涨,6月中旬开始生猪养殖盈利由负转正,并于7月5日涨至年内高点 1094.77元/头。7月6日至8月3日,自繁自养盈利平均值860.48元/头,明显高于正常年份水平。

        “目前生猪养殖的盈利在7月上旬时能达到700-800元,现在应该在500元左右,其中外购仔猪的盈利会略高一些。”朱增勇表示。

        猪肉市场的回暖,意味着生猪养殖户们将重新回到“躺赢”的状态吗?

        袁帅指出,对于当前的养殖端,饲料养殖成本较高依然是比较严峻的问题。而想要促进生猪产业平稳运行,应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发挥好“保险+期货”作用。另外,各地政府部门要保障政策,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在全国目前当前疫情本轮严峻的挑战下,要确保饲料、兽药、畜产品运输通畅,确保正常的市场基本产销秩序。

        不仅如此,袁帅还建议,企业对生猪价格的回升仍要保持谨慎态度。企业的发展现金流至关重要,盲目扩张规模不可取。与此同时,降本增效绝非一蹴而就,要提升产业的研发力度,强化竞争力优势,并且用好金融工具提升抗风险保障。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华夏时报。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