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由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是经济学中蛛网模型的经典案例。一个典型的猪周期包括猪肉供给下降、猪肉价格上升、猪肉供给增加、猪肉价格下降四个阶段,时间跨度约为4年。自2003年以来,中国生猪价格共经历了四轮周期。

此前,市场普遍认为,2018年非洲猪瘟冲击下的第四轮“超级猪周期”将于2022年4月前后结束,同一时期新一轮“猪周期”将开启。然而,随着时间步入2023年9月份,新一轮猪周期是“还没来”还是“曾经来过”,市场依然看得不清晰。目前,猪价下行期已经长达两年多的时间,期间猪肉价格更是经历多次探底,但仍看不到明显的产能出清迹象。在猪价起起落落的过程中,猪周期定律似乎已经“失灵”。


猪周期定律真的“失灵”了吗?

对此观点,业内专家意见并不统一。湛江科技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张海峰认为,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外交因素等新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量,加之生猪产业内部规模化和集中度的迅速提升,共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猪价格的波动模式已无法再用过去的猪周期规律来解释。

张海峰指出,一方面,随着我国生猪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得生猪产业开始展现出一定的金融属性。另一方面,在2022-2023年期间,我国主要养猪企业经历了一轮激烈的扩张竞争。尽管目前这种竞争态势已有所缓和,但头部企业在全国生猪产能中的占比已显著提升。因此,这些头部企业的生产调整和股票价格变动都可能对生猪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仅仅依据猪周期的上升或下滑阶段来预测我国生猪价格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复杂性需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新的社会环境变量、产业变革趋势、金融属性以及头部企业的影响等,以更准确地把握生猪市场的阶段性变化。

当然,也有部分行业人士认为“猪周期”并没有失灵,只是猪周期逻辑已经发生变化。2023年《证券之星》发文表示,从过去一年多的猪价、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出栏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一轮猪周期“已经来了”,但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巨大变化。猪周期并不会消失。无论如何演绎,周期轮回和均值回归的特点是不变的。因此,在低位的时候不能像市场一样悲观;在高位的时候不能再参与情绪层面的博弈。越长的猪周期大概率蕴藏着越好的投资机会。


中美两国“猪周期”特点比较

中国的生猪市场还没有成熟到猪周期消失的程度,目前规模化率大约在70%-80%,类比美国生猪市场来说,在这个规模化率的状态下正是波动剧烈的时候,美国生猪市场在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的时候,生猪市场逐步成熟,市场趋于稳定状态。

中国生猪养殖成本差距较大,特别是经过上一轮猪周期极速扩张之后,多数生猪养殖企业养殖成本居于高位,但是目前面临的情况就是降本增效速度赶不上亏损速度,导致多数养殖企业在财务成本上居高不下。美国生猪市场进入成熟期后,出现两个特点,一个是成本收敛,大家成本差不多,并且出现了专业化分工;另一个就是一个猪周期内盈利月份占比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成本差距大,而且生猪价格多数时间低于绝大多数生猪养殖企业,也就是大家都是亏损的,必然会引起去化,猪周期并没有消失。

在曹之童、陶红军《我国与美国“猪周期”动态关系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猪肉周期价格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标准差绝对值远远大于美国猪肉周期价格对应统计量,说明我国“猪周期”波动幅度大于美国“猪周期。而与我国“猪周期”不同,美国“猪周期”持续时间短,波动幅度小。


秦英林:猪周期谁也回避不了

今年两会期间,秦英林表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周期的变化,符合经济规律。如果某一年行业利润非常高,一定会在下一个阶段,吸引更多资本进来,导致产能过剩、价格降低、行业亏损,低谷就来了。我们要全周期思维看周期,不能只看到周期高的时候,也要看到周期低的时候,在2020年就应该看到2023年的低谷。如果只看到高利润,不看低利润,投资就会带有短视效应,这时候投资是不理智的,易被高利润冲昏头脑。

二是猪周期谁也回避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周期,奋力向内求。外部环境是一样的,内因是根本。突破猪周期,要靠自己。只有向内求、向下扎根,才能驾驭不确定,向确定性进发。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认为每头猪还有600元的空间可以挖潜,这就是我们发展的机会。

按照经济规律来说,2023年到了周期的低谷,2024年应该有一个自然的反弹效应,应该会好一点。

文章来源:养猪信息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